|
●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监测点1.6万多个。经过三年的建设,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现有环境质量监测点2万多个,生态质量监测点800多个,污染源监测点近5000个
●与2021年相比,四川新增了化工园区空气站、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站、生态观测站、声功能区自动监测站、水生态监测站等五类站点,积极探索温室气体、新污染物、电磁环境等新领域的监测工作
“发现PM2.5异常,注意监测值的变化。”10月8日,在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站,大屏幕上的异常监测值引起了大气室值班人员的注意。检查和记录数据后,工作人员立即使用“天空和土地”集成平台查询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立现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完善天、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近日,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公布。目前,四川基本建立了要素齐全、布局合理的监测网络体系,实现了县级以上城市、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乡镇的全覆盖。
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监测点超过1.6万个。经过三年的建设,现有环境质量监测点2万多个,生态质量监测点800多个,污染源监测点近5000个。四川生态环境监测建设目前面临哪些挑战?
构建一张网
加快卫星、航空等遥感技术融入监控网络
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站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空气质量状况、污染浓度变化趋势、颗粒物来源分析等数据。
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站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监测系统更依赖地面监测站,缺乏天空监测能力。“从表面到点,空气污染物的防治需要准确的可追溯性。”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四川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掌握区域空气环境质量,了解表面情况,然后通过激光雷达、地面航班等监测设备进一步锁定颗粒范围,不断监测颗粒和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和浓度,了解空气污染物的组成、产生行业和问题点。
随着卫星、航空等遥感技术的加入,以及超级监测站、导航监测等技术的升级,四川生态环境监测初步形成了全面、多层次、高精度的环境监测网络,使空气控制能够准确到区域、点,有效避免污染控制的“一刀切”。
“精确可追溯性”只是空气污染监测和防治的一个环节。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站基于多数据模型和人工智能动态校正的预测和预测系统,显著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同时,对各种污染源进行规范化监测,评价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量化控制效果,建立“监测预警-精确可追溯性-效果评价”的闭环工作机制。
在水环境监督方面,四川不仅建立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精确管理”的水环境智能系统,而且通过监测、区域控制、科学决策和预警监督四个功能提高了监督水平和效率。
据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负责人介绍,与2021年相比,四川新增了化工园区空气站、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站、生态观测站、声功能区自动监测站、水生态监测站等5类站点,积极探索和创新温室气体、新污染物、电磁环境等新领域的监测工作;在监测预警方面,重点提高了7天精细预报、30天以上中长期趋势预报能力。
五大领域发力
建立适应美丽四川建设的监测体系
目前,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已初步建立,但将污染监测转化为有效防治成果仍面临诸多挑战。
“监测到位是管理到位的基本前提,但与现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生态环境厅核安全总工程师罗秀兵坦言,监测能力建设不仅包括完善的监测网络,还需要先进的监测技术、系统的监测业务、严格的质量控制、高效的监测管理等协调配合。
罗秀兵介绍,目前四川监控网络仍存在覆盖面不全面、代表性不足、实时共享不及时等问题,相关监控数据集成分析能力有待提高,不能完全满足工作决策的需要。此外,数据与监督之间的协调制度不完善,与“真实、准确、完整、快速、新”的要求存在差距。
缩短差距的方面是什么?四川生态环境系统将继续在网络建设、业务支持、监控、数据质量、人员质量五个领域努力,包括关注综合网络建设、数字智能监控创新应用、建立监控数据质量基础、持续深化监控垂直变更等具体措施。
相应的监测能力提升也有具体的目标,如不断提升常规监测能力,15个重点城市站逐步具备VOCs、PM2.5组分手工分析能力;做好监测数据的准确分析和预测,确保未来72小时污染天气市(州)水平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
罗秀兵表示,四川生态环境系统将抓住监测工作的政策机遇,以监测网络一体化、技术设备智能化为动能引擎,实现向优质监测数据、高效监测管理、高水平业务支持的监测体系转型。
根据相关规划,到“十五五”末,四川将初步建立多个优势互补的区域监测中心;到2035年,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综合实力将稳步进入中国第一梯队。
|
|